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繁榮文藝創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方式方法創新”“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站在新時代新征程這個當代中國文藝歷史方位上,黨史文藝作品的創作必須牢牢把握紅色主線,充分體現時代特征,進一步提升文藝作品的思想厚度和精神高度,把形式多樣、質量精湛的黨史文藝作品印刻在民族復興的歷史上、人民奮斗的征程中,讓文藝發揮最大正能量。
文藝是時代前行的號角,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我們黨一向重視文藝工作。毛澤東主席曾指出,“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黨的文化工作“是服從黨在一定革命時期內所規定的革命任務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被赝h的光輝歷程,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和文藝繁榮發展,不僅把文藝工作和黨的各項事業結合在一起,把文藝的力量變成前行的強大動力,更積極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把各種優秀文化資源融入文藝創作中,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光輝歷程中,廣大文藝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用豐富的文藝形式,激勵受剝削受壓迫的勞苦大眾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激勵站起來的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激勵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億萬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激勵新時代的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特別強調了黨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遵循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地用藝術的方式講好黨史故事,讓人們觸摸“歷史的厚度”,體會“紅色的熱度”,感受“文藝的溫度”,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把握紅色主線,傳承紅色歷史,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以文藝之美為黨史之光添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艱苦奮斗、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歷史,是新時代文藝創作的一座無盡寶庫。黨史文藝創作必須從基點上注重運用好黨史素材,擷取題材,獲取靈感,用精巧的多樣化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因此既要恪守文藝創作的一般規律,也要重視黨史文藝創作的特殊性。一是要準確把握紅色主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中始終高揚著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流血犧牲、奮斗不止的紅色主題,這也是黨史文藝作品的創作主題。廣大藝術工作者要堅持紅色主題,唱響紅色主題,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黨史文藝作品。二是要全面挖掘紅色歷史。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文藝觀,堅持黨性、人民性、藝術性的統一。文藝創作者應具備一定黨史研究能力,把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優良作風,把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以美的藝術形式展現給觀眾,充分激發大家對國家和民族的炙熱感情。三是要傳承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光榮傳統和恢宏歷史是我們紅色基因的主脈,黨史文藝創作者要深入學好黨史,筑牢為民初心,將黨的紅色基因通過文藝作品展現出來。四是要堅持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進程中,構筑起了不朽的精神譜系,鑄成歷久彌新、穿越時空的先進文化價值體系和磅礴精神力量,成為支撐中國共產黨人跨越千難萬險、豐盈內心追求,挺起精神脊梁的永恒本源,在新時代依然散發著奪目光芒,體現著非凡價值,也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極為肥沃的土壤。黨史文藝創作要深挖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將更多黨史元素融入其中,突出作品以文化人的獨特功能,唱響紅色贊歌,讓黨史文藝作品成為教育全社會和全體中國人民的生動教材。
彰顯時代特征,用時代精神凝心聚力,以黨史之光為文藝之美增色,讓黨史之光照亮創作之路。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既要有“歷史積淀”,也要符合“當代審美”。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臺。在文藝創作的路途上,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萃取題材,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一是要用好充滿時代氣息的藝術元素。結合時代背景,創作黨史文藝精品,使其充滿精神能量、文化內涵、藝術價值。二是要用好時代藝術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藝作品最鮮明的時代性反映。創作黨史文藝作品應堅持借助大眾化、時代化的語言,更好地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三是要充分體現時代風格。黨史文藝作品要聚焦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發揮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的作用。四是要更好地用作品塑造時代形象。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創作反映新時代、具有大氣象的精品,更好展現黨、國家和人民形象,進而通過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模式、中國道路。 (作者系吉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