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載“尋兵”路 只為留住“紅色記憶” ——記“中國好人”孫艷華

作者:吳茗   更新時間:2022-07-15 09:06   來源:吉林日報—大吉網

吉報頭條
重要新聞
國內新聞
國際新聞
圖片精選

從2001年至今,挖掘、搶救通化地區紅色歷史、傳承地域紅色文化,成為孫艷華生活的重要內容。20多年的時間里,她采訪了600多位老兵、撰寫141篇紅色故事,出版了7部長篇小說,如今,年逾古稀的孫艷華仍然奔走在“尋兵”路上。

通化,是一座英雄輩出、薪火相傳的紅色之城,紅色文化底蘊厚重,紅色歷史資源豐富。1951年3月,孫艷華出生在這座美麗的山城。她曾是通化市商務局的一名干部。1998年,孫艷華不幸罹患乳腺癌。1999年,辦理病退。退休后,閑不住的孫艷華投入到寫作當中。在完成了記錄人生歷程的長篇小說《山里的燕子》和兒童長篇故事《夢想從這里放飛》后,她開始構思自己的下一部作品。這時,她想起了在吉林省輝南縣下鄉時認識的一位老兵,鄒懷清。

1947年3月,在解放戰爭的一次戰役中,鄒懷清一個人俘虜了17名敵人,繳獲了1挺機關槍,此后屢立戰功。在1948年的一次戰役中,鄒懷清不幸負傷,右腿粉碎性骨折?;氐郊亦l,誰都不知道他是個戰斗英雄。孫艷華輾轉找到了鄒懷清,并于2009年動筆,開始撰寫長篇小說《軍旗的驕傲》。期間,烈士遺屬李節健、劉淑蘭夫婦積極奔走,尋訪到通化地區多位老兵,為孫艷華這部長篇小說提供了第一手寶貴的素材。一次活動中,孫艷華又結識了在楊靖宇烈士陵園守陵的老兵徐振明。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徐振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轉業時主動選擇到通化靖宇烈士陵園工作,為將軍守陵。他退休后,兒子徐永軍繼承了他的事業,截至2022年徐永軍退休,徐振明父子傳承守護了楊靖宇英魂64年。

徐振明的事跡讓孫艷華對老兵群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鳴。2012年,在徐振明的建議下,孫艷華萌生了尋找抗美援朝老兵并記錄那段歷史的想法。她向通化市委老干部局匯報了自己的想法,老干部局當即決定組建老兵報告團,由孫艷華牽頭負責。孫艷華二話沒說,拉著老伴胡堂林自費駕車,開啟了“尋兵之旅”。

為此,孫艷華還動員在鐵路部門退休的80多歲的老父親,幫助尋找鐵路方面的支前資料,并和愛人一起驅車去集安、輝南、梅河口等地走訪抗美援朝老兵、老擔架隊員、老公安、老支前工作者30多人。孫艷華用筆記錄他們的故事,愛人用照相機和錄像機拍攝影像資料。歷時一年,兩人整理出了一部1萬多字、60張圖片的報告——《永恒的動力 不朽的豐碑》。因為是家鄉通化的故事,報告很受歡迎。

之后,孫艷華又把抗美援朝作為通化紅色歷史的一部分,整理出一部通化20年紅色歷史報告《紅城記憶》。孫艷華和愛人帶著報告團的老兵,以通化為中心,向廣大群眾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通化地區14年抗日斗爭史,3年解放戰爭中四保臨江主戰場的故事和3年抗美援朝戰爭中通化全力以赴支前的往事??粗_上那些佩戴著軍功章的老兵和真實的圖片,聽著發生在自己家鄉的故事,聽眾們深受震撼。

2014年,孫艷華被通化市政協聘為文史專員。在國家第一個公祭日,她到通化縣興林鎮采訪得知,白家堡子412名父老鄉親為保護抗聯一路軍而犧牲。采訪回來,孫艷華連夜寫了紀念文章《骨壘抗倭志,血鑄民族魂》,以此悼念白家堡子死難同胞。2015年孫艷華和愛人先后12次去興林鎮,幫助鎮政府收集楊靖宇在河里根據地時期發生在這里的故事45篇,于是有了《滿洲國里的紅地盤》一書的出版。

2017年,一個叫“水晶”的人加了孫艷華的微信,要尋找犧牲在通化一帶的叔叔陳樂琴。孫艷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集安市找到了1946年4月11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的陽岔區建聯會主任陳樂琴同志的埋葬地。2019年6月,陳氏一家4口人分別從北京和山東趕到集安市拜謁陳樂琴烈士,了卻了親屬73年的牽掛。

在“尋兵”路上,孫艷華找到了先后榮立7次戰功、靠著4挺機槍守住陣地的英雄老兵劉德厚;采訪到15歲上戰場的老文化教員李潤蘭;記錄下帶領114名鐵路工人冒著敵機轟炸,修鐵路、排炸彈、救列車的“鐵道衛士”高殿甲;尋訪到上甘嶺戰役中,用廣播不斷瓦解敵人心理防線的朝語播音員孫泰鎬……

歷史的煙云已經成為過去,但紅色的精神卻會永存。20年間,孫艷華以紀實作家的身份,尋訪了通化地區600多位老兵,完成了老兵訪談《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以及7部長篇小說,還與老伴胡堂林合作編輯錄入413位老兵戰斗簡歷和圖片的畫冊《軍旗的榮光》。

如今,在孫艷華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搶救老兵記憶、挖掘紅色歷史的行列,讓生生不息的“紅色精神”引領一代又一代通化人奮勇前行。


作者:吳茗
編輯:馬萍
医生在办公室强要了护士,中年肉感老熟妇 日本熟妇,成人午夜视频